柏拉图《理想国》中血气及血气教育

时间:2023-05-13 13:30:06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柏拉图《理想国》中血气及血气教育

李长伟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如果说荷马史诗开启了古希腊人崇尚血气的传统,那么后史诗时代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则用哲人的理性对血气作了新界说,血气被置于理性之下。同样的,如果说在荷马史诗中,血气因为命运的力量而难以节制,那么《理想国》中的血气因为理性的出现而变得可教。为了全面认识血气和血气教育,有必要从六个方面进行探究:何谓血气;血气教育的必要性和护卫者的品性;血气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诗歌对血气的教化;体育与血气;血气教育的两个悖论。

关键词:血气;血气教育;理性;体育;诗歌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3-0040-09

荷马史诗开启了古希腊人崇尚血气、勇敢和荣誉的文化传统,对“后史诗时代”的古希腊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荷马教化了希腊”)。就柏拉图而言,他在《理想国》中对荷马世界中的英雄有着相当严厉的批判,认为他们野蛮、情感脆弱、纵情狂笑、贪恋钱财,根本就不是什么正义之人 [1 ]。但事实上,血气、勇敢和荣誉这些荷马史诗中的关键词在城邦的精神世界中并没有消失,它们在哲人的理性视野中获得提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一方面批评了荷马,另一方面又强调无论是就灵魂结构而言,还是就城邦的统治而言,血气和勇敢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否则个体的灵魂变得懦弱,城邦的正义无法得到捍卫,哲学王的思考也失去了基础。不过,血气和勇敢不再像荷马史诗中那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们虽然独立,虽然是理性的盟友,但却居于“理性”和“智慧”之下,受其统治。

在柏拉图那里,血气教育亦发生了根本变化。荷马史诗中英雄的血气十足,似乎难以节制,他们常常将之归为自己无法控制的“命运”,这使得对血气的教化异常艰难。教化之难在狂暴的阿基琉斯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不管是死亡、友谊、亲情、朋友、神意都难以说服他,他的早死与其说死于命运,不如说死于无法“制怒”,柏拉图对英雄的批评就集中在他们缺乏“节制”。在柏拉图那里,血气虽然是“自然”的,但亦能和亦需用“人为”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教化,音乐、体操以及制度就是节制血气的重要教育方式,血气由此变得可教。本文拟对柏拉图思想中的血气以及血气教育展开研究,以呈现这种新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柏拉图对血气和血气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理想国》中,因为“无论在《申辩篇》还是在《斐多篇》中,灵魂概念都不包括血气和欲望”,灵魂是单一的,冲突只体现在灵魂与肉身之间,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首次提出了“灵魂三分学说”,其中,血气是灵魂的一个部分,“这是哲学史上空前的理论成就” [2 ]。至于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了哲学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区分,哲学生活可以纯粹和单一,但政治生活不管是理想的还是现实的,都是复杂的,都得涉及正义以及如何捍卫正义的问题,而这显然不能仅仅靠理性,还得依赖血气。

一、何谓血气

从血气在《理想国》出现的次序讲,它较为明确地出现在第二卷对“城邦护卫者”之品性的言谈中,这意味着和荷马史诗一样,血气被视为捍卫城邦正义秩序的力量,区别只在于血性的护卫者由“英雄”变成了“公民战士”。但他并没有给血气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把重点放在对血气的节制上。柏拉图对“何谓血气”的严谨界说,出现在《理想国》第四卷中。他指出,“血气”“亦即我们借以发怒的那个东西” [1 ]。它不仅存在于城邦中的“公民战士”中,也存在“灵魂”中。更为要紧的是,他通过分析血气与欲望、理性的关系,指出血气不同于欲望,也不同于理性,它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位置:与理性结盟,共同约束欲望,但又不完全听从于理性,它会在坏教育的引导下投入到欲望的怀抱中。

下面让我们进入到柏拉图对血气的分析当中来。第四卷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城邦的正义,并由此推导出灵魂的正义,以此揭示正义是什么。但这样的类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细看他对灵魂结构的分析,其论证还是较独立的,对血气的分析亦如此。他首先从“对立面不相容”的原则出发,用渴了想喝饮料但同时又有力量去阻止喝饮料的例子,析出灵魂内部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理性部分与欲望部分。依据这一原则,血气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它要么属于欲望,要么属于理性。所以,若论证血气是不同于欲望和理性之外的第三个部分,柏拉图就得采取另外的论证方式,但这另外的论证方式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2 ],但这不是笔者关心的。

首先,柏拉图通过讲述勒翁提俄斯的故事说明与欲望不同的血气的存在。“我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并且相信它是真的。故事告诉我们:阿格莱翁之子列昂提奥斯沿着北墙的外侧‘上城去’(去雅典城),他发现‘公共刑场’上躺着一排尸体,他想看但又感到厌恶,他转过身,把脸蒙起来,自我斗争了好一会儿,但终于还是屈服于欲望的力量,他张大眼睛冲到尸体前,咒骂自己的眼睛:‘你们两个就看吧,低劣的精灵,用着壮丽的画面满足你们自己’。” [3 ]“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告诉人:愤怒有时作为欲望之外的一个东西和欲望发生冲突。” [1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对血气作以下的解读:1)让人“愤怒”的血气存在于灵魂中,它不同于欲望,且规范着欲望。欲望推动列昂提奥斯去看了公共刑场上的尸体,但灵魂内有另外一种力量对欲望的力量表示愤怒,这种让他愤怒的力量,就是“血气”。需要强调的是,故事中的愤怒仅仅是血气的一种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而已,羞愧亦是血气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做错了,就不会对别人加诸他的苦楚感到愤怒,而是感到羞愧。另外,诸如竞争、战争中取得胜利、获得荣誉后产生的自豪、骄傲亦是表现形式。2)对坏欲望的愤怒意味着血气有自我意识,即知道什么对自我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什么应惧怕、什么不应惧怕,如果自己和他人破坏了善,人就会如列昂提奥斯那样愤怒而不畏惧。这与灵魂中的能知晓善恶的理性有相通之处,而与完全不涉自我意识的欲望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说,“人的血气是理智的盟友”,它很容易听从理智的召唤,支持理智对欲望的控制:“当一个人的欲望在力量上超过了他的理智,他会骂自己,对自身内的这种力量生气。这时在这种像两个政治派别的斗争中,人的血气是理智的盟友。血气参加到欲望一边去——虽然理智不同意它这样——反对理智,这种事情我认为是一种你大概从来不会承认曾经在你自己身上看到出现过的,我也认为是一种不曾在别的任何人身上看到出现过的事情” [1 ]。需要提及的是,故事中并没有出现理性的力量,这段话实际是从另一个层面说血气因其关涉自我意识而成为“理智的天然辅助者”。3)血气的存在标示着“人是自己的主人”,具有自主性、控制性、坚持性,这与后来哲学史上出现的另一词汇“意志”的内涵有相似之处。在故事中,列昂提奥斯意志薄弱,他想看但又害怕看公共刑场上的尸体,他虽然暂时忍耐住了,但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住”和“控制住”,屈服于欲望的力量,血气为此让他愤怒。愤怒意味着人应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应坚决抵挡住作用于自己的坏的快乐和痛苦。实际上,愤怒已不仅仅是对欲望的愤怒,亦是对血气自身薄弱的愤怒,它要求人自主、自足、控制和坚持,不能让“坏家伙”支配自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4)血气亦抗拒着死亡和由死亡所透露出的人的脆弱性。故事中,公共刑场和一排尸体构成的“死亡的景象传递着一种无常感,传递着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能够证明无所作为的正当性,支持人类的软弱。血气抗拒着这种软弱,就像它通常对抗欲望一样,欲望揭示了不完善或不充分” [4 ]。血气的功能就是抗拒死亡和欲望所带来的变化、脆弱、不完满,拒斥变化、崇尚坚强、追求自足是血气的特性。5)血气要求公民战士坚决摒弃个体善,坚决捍卫公共善。列昂提奥斯从比雷埃夫斯“上城去”,“上城去”而不是“下城去”隐含着比雷埃夫斯的衰败。他注意到的“公共刑场”而非“私人刑场”上躺着的那一排尸体明白地显示着,有公民与城邦发生了冲突。“这冲突非常严重,以至于这些人被公开处死。通过阻止列昂提奥斯看尸体,血气竭力掩盖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分离。” [4 ]亦是说,欲望会让列昂提奥斯这样的“公民战士”看到个体与城邦的分离,他们由此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进而会追求私人的快乐和满足,而血气推动着公民战士回避这种分离所带来的对自我的关注,让其只追求“整体之善”,成为“无我”的存在。当然,血气对整体之善的追求还是离不开理性,因为只有理性通盘考虑整体之善。

推荐访问:血气 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