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化论对民族教育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3-04-27 22:30:50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新进化论是20世纪40年代左右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其主要的理论观点对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学校布局等方面具有启发性意义。本文先对新进化论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然后探讨了新进化论对民族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新进化论 怀特 文化生态学 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18-02

一 产生背景

19世纪后半叶,古典进化论占领着文化人类学整个领域。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遭遇大萧条,人们认识到社会不可能像进化论所说的那样一直“进步”,进化论开始受到抨击并逐渐走向没落。20世纪中叶“二战”后,兴起了很多拥有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立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对它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当重视。于是,进步和发展重新被人类学家提起,受到理论界和当权派的重视。

新进化论是对古典进化论批判性的继承,它与古典进化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继承是因为两者都主张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是进化、发展的,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同时,他们也批判古典进化论关于社会进化原因和方式的观点,即摒弃了古典进化论坚持的“人类心理一致说”,认为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化的原因,不是由于人类心灵能免受外界干扰而独立发展,而主要是能量和技术的推动作用。

二 主要理论观点

怀特扛起了新进化论的旗帜,斯图尔德发展了该流派的理论,而他们的学生萨林斯和塞维斯综合了两位导师的理论,最终共同形成了新进化论学派。

1.文化说

新进化论主要代表人物怀特非常重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的结构和过程都是文化的功能”。①文化理应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怀特强调,“人类行为并不随机体的变化而变化,而是随着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类行为是文化的函数:B=f(c)”。②可以看出,怀特重视文化对个行为的影响,不是个人制约文化,而是文化控制着个人。象征就是文化,文化依赖符号的使用,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文化。

2.能量说

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促使文化向前运动发展的是能量。要使能量发挥作用,还需要技术的投入。只有运用技术对能量进行使用并加以控制,能量才能服务于人类并推动文化的进化。文化、能量以及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怀特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即C=ET。其中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开发能源的工具与技术的效率(Technology)。③这个公式代表的含义是,文化发展的程度与其进步的速度,取决于人均利用的能量和将能量付诸使用的技术效率。

3.文化生态说

斯图尔德提出了文化生态说,认为文化在人类与其生态环境之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文化、自然环境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越是早期简单的人类社会,文化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是直接。例如,早期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靠土地生活,人们尊敬土地,因而形成了土地崇拜的文化。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就提到:乡下人是离不开泥土的,他们靠种地谋生,半身都插进了土里,在数量上占最高地位的神是“土地公公”。④地形、动植物群、气候、土壤、水分的不同,会使人们创造不同的技术、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形成各有特色的文化。

4.进化潜力原则

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学生萨林斯和塞维斯提出了进化潜力法则。即一个物种或文化系统在既定的进化过程中越是专化和适应,那么,其走向更高等级的潜力就越小;反之,潜力越大。⑤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来者居上的意思。

三 新进化论对民族教育发展的启示

目前,中国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民族教育的理论构建仍没有跟上实际的需要。新进化论的理论观点蕴含丰富的理论价值,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1.重视双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说重视符号和象征两个概念,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能使用符号表达思想,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符号系统。中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其语言、文字的权利。目前,我国已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整套双语教育体系。但是,迫于使用范围、就业压力、周围环境的影响,双语教育面临挑战。如在新疆部分地区,村里的聚居区几乎没有汉人,学生的学习环境以使用维语为主,汉语只作为一门外语科目来学习。而散居区的蒙古族,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汉语学校就读,认为蒙语只要会日常用语就可以。重视双语教育必须要做到:扩大双语教育学校的规模;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做到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避免为了考试只重视汉语忽视少数民族语言;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加重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在就业中的比例,扩大其应用范围;双语学校要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着力开发双语教材,改善双语课程结构。

文化说认为文化本身是一门科学,对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尤为重要。少数民族文化五彩斑斓,是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因此,应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如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增加如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类的第二课堂,比如蒙古族传统摔跤、藏族的唐卡、苗族传统剪纸、刺绣等;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吸纳各民族的特点,体现其民族特色,如修建清真餐厅、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民族文化博物馆等,这种隐性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文化观念的树立。

2.加大民族教育的资金投入,提供硬件支撑

能量说认为文化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和能量的利用成正比,这说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的进步是一对共同成长的双生子。技术进步带来更多的企业和项目,促进经济繁荣,解决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民族人才,反过来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血液。所以,从宏观上看,发展经济、加大民族教育的资金投入,是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前提。从微观上看,民族地区学校硬件设施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说存在着天壤之别。它们大多没有配备电脑,缺乏粉笔和灯光明亮的教室,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长此以往,会造成民族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学业成绩低下,家长和老师滋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民族教育事业带来打击,也无法体现中国一直以来所提倡的教育公平。所以,政府要极力支持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大众媒体要把民族地区学校缺乏硬件设备的真实情况展现给公众,拓宽技术设备建设的渠道;社会各界人士要关心关注这个问题,发动和参加一些捐献活动。

3.教育布局要考虑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灵活办学

文化生态学尤其强调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手段,也属于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布局、教学形式均受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是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之间的地理位置、气温气候、水土资源、生物资源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所以,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布局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灵活办学,不能搞“一刀切”式的统一形式。应该根据各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支持多种形式办教育。如内蒙古大草原的“马背学校”,云南少数民族的半读半工,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灵活学制等。“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考虑这些人群的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⑥此外,在吸收国内外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的同时,不能搞“拿来主义”式的机械引进,而应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在教育形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制定等方面,考虑到各个少数民族的特点。

4.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保持信心

进化潜力法则认为,物种进化的程度与其进化的潜力成反比。虽然目前中国民族教育事业相对落后,但这正意味着其“进化潜力”将会更大。各级部门应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双语教学和对口支援少数民族教育的工作重点,保持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关注,群策群力,在人力、财力、物力各个方面提供支撑,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巩固基础教育,重视民族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建设少数民族完整教育体系,使落后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能迎头赶上。

注释

①②③莱斯利·怀特.文化的科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34、355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4

⑤〔美〕E.R.塞维斯著.文化进化论(黄宝玮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4~36

⑥王军.民族教育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J].中国民族教育,2010(11)

〔责任编辑:李爽〕

推荐访问:进化论 启示 民族 发展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