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时间:2022-08-15 12:06:02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 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 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

 从本学期开始, 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 的理念”。

 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 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 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 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1.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到处是生活, 到处是教育。

 这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 的、 原理、 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具体表现为一个目的、 三大原理, 七条原则, 七项措施。

 1)

 生活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的提高、 进步而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2)

 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原理之一: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其主要精神有:

 第一, 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

 第二,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第三, 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 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

 “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 便是无能教育; 不了解社会的需要, 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 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 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

 提倡“社会即学校”, 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 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 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 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

 “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 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 对事说是做, 对己之长进说是学, 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 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么做就怎么学, 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 归纳阐释:

 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 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 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 脚踏实地的“做” 为它的中心, 精神便随“做” 而愈加奋发。

 3)

 生活教育七大原则: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 一文中提出:

 生活有六大特质, 即生活的、 行动的、 大众的、 前进的、 世界的、 有历史联系的。

 结合其他教育名篇, 可以确定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 即:

 实践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前进性原则; 全民性原则; 终生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4)

 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第一, 要改造城乡 教育, 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的活本领;

 第二, 要普及全民教育, 以达到个个识字, 人人明理;

 第三, 要普及科学教育, 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第四, 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人发明生活工具, 创造生活用具, 运用生活工具”;

 第五, 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 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

 第六, 要培养一大批立志改造社会, 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 他们是一批“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是一批“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爱满天下”, “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 的人;

 第七, 创造适合国情, 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 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

 一片。

 2.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区别 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一文中, 非常精辟地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1)

 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首先, 它教学生吃自己。

 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

 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 创造力; 它不教学生动手、 用脑。

 在课堂里, 不许提问; 好一点的, 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 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 十六年的教育下来, 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 肩不能挑, 手不能提, 面黄肌瘦, 弱不禁风, 在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 学期考、 毕业考、 会考、 升学考等考试, 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 足也瘫了, 手也瘫了, 脑子也用坏了 , 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

 大学毕业就进棺材, 这叫做读书死, 也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其次, 教学生吃别人。

 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 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更明白一点, 就是教人升官发财, 发谁的财呢? 就是发农民工人的财。

 因为只有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 他们吃农民、 工人的血汗, 生产品使农民、 工人自己不够吃, 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2)

 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 首先, 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而教学生做人。

 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 教人读活书、 活读书。

 其次, 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人, 不教人升官发财。

 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自己的主人, 做人中人。

 在其他教育篇章中, 也不时可以看到陶先生关于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比较。

 比如说: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人才教育, 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平民教育, 普及教育;

 传统教育把教育和训育分离开, 生活教育却把智识与品行, 思想与行为, 课内与课外, 做人做事与读书相联系;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 偏重传授文化知识, 死读书、 读死书、 读书死; 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 发明、创造, 提倡活读书、 读活书、 读书活;

 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 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

 传统教育只讲“天理” 与“礼教” 不讲“人欲” 和“自由”, 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 与“人欲”“打成一片”;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 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

 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 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 发展、 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 反思今天的教育, 不难发现, 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 70 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 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 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 还差的很远!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介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在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时, 研究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 将有助于探究其理论对现代教育的指导意义。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这些观点的形成和确立是陶行知苦苦研究中西文化, 在自身十几年教育实践中逐步认识中国社会的现状, 并累遭“碰壁”之后寻找教育之出路的结果。

 他自己两度更名即反映出这种思想变化的过程。

 陶行知自小接受儒学熏陶, 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理论有较深的研究。

 二十世纪初, 中国大地军阀混战, 陶行知面对国家满目疮痍的情景, 苦苦思索救民于苦难深渊的良策。

 这时,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 对中国资产阶级影响极大。日本人非常推祟王阳明的思想学说, 陶行知亦醉心于其学说的研究, 出路何在? 陶行知的答案是教育。

 他认为:

 “人民贫, 非教育莫之高之; 人民愚, 非教育莫之智之; 党见, 非教育不除; 精忠, 非教育不出; 教育良, 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 真领袖不期出而出, 而多数之横暴, 亦消于无形。

 ”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的一位思想家、 教育家。

 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 “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外面什么也没有。

 王阳明从“心即理”出发, 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根本问题, 提出“存心”、 “尽心”、“明心”。

 他认为,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中是密不可分的。

 以教育改造社会, 以教育拯救千百万中国人, 这是陶行知早期的宏愿, 陶行知正是抱着教育救国的宏图大志远涉重洋, 去美国留学, 在那儿他遇上了“美国天字第一号思想家——杜威”(费正清语)。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实用主义哲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经验的价值标准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这适应了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他认为“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 教育作这过程是“不断改组经验, 重新组织经验”, 而杜威所说的经验是人在活动中主观感觉的总和。

 陶行知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也开始了对自己所接受的传统的儒学进行清理批判。

 一方面进一步认清中国封建主义教育的腐朽没落, 脱离生活, 重劳心轻劳力的弊端, 另一方面接受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 把杜威的一套教育理论视为教育救国的极其宝贵的思想武器。

 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 “象拉东洋车的车夫一样, 把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为文明园里的时髦物品, 都装在东洋车里拉出来”。

 陶行知回国后设想培养一百万个乡 村教师, 改造一百万个乡 村, 让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合作, 以此来实现他教育救国的梦想。

 但实践使他“碰了壁”。

 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从民国六年(作者注:

 1917 年)

 起便陪着这个思潮(作者注:

 指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到中国来八年的经验告诉我“此路不通”。

 为什么杜威的教育理论在中国行不通? 陶行知说“我拿杜威先生的道理体验了十几年, 觉得他所叙述的过程好比是一个单极电路, 通不出电流, 他没有提及那思想的母亲, 这个母亲便是行动”。

 陶行知的可贵之处是他不保守, 他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发现他所信奉的理论存在着头脚倒置的缺陷, 陶行知在办学中也接触了先进的革命理论, 使他从一个改良主义者逐步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其中关键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教育了他, 中国社会之所以落后的深刻原因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陶行知看到“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把生活从属于教育, 把社会缩小进学校, 这样的理论在中国是没有出路的。陶行知说“我把他翻了半个筋斗, 改为生活即教育”。

 他认为, 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人们要健康的生活, 就须有健康的教育; 过劳动的生活, 就有劳动的教育; 过科学的生活, 就有科学的教育; 过艺术的生活, 就有艺术的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也就是为生活而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的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飞跃, 这一理论突破了旧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羁绊, 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一流教育家从事中国乡 村教育、 平民教育、 国难教育等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生活即教育, 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定的教育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同时又作用于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为其服务。

 教育救国之路之所以走不通, 正是因为改变社会的决定因素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变革, 通过教育来改良社会是不会从根本上来动摇这个社会的根基的。

 当然教育不是消极的从属物, 教育可以为其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以保证社会生活的继续和发展。

 我国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正确的反映了我国现阶段集中精力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生活教育应该是活的教育。

 陶行知对封建主义的死的教育深恶痛绝, 他大力提倡活生生的教育, 提倡“教学做合一”。认为教法必须适应学法, 学法必须适应做法, 反对教育与生活的脱离, 理论与实际的脱离, 这就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我国几千年封建教育的痼疾, 这种现象在当今教育中依然存在。

 教育在自己营造的圈子里, 脱离社会生活, 自我完善, 自我欣赏, 不能及时地反映社会, 也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教育与外部的关系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之中, 这种不适应严重地影响了教育在我国经济、 政治、 文化等领域所应发挥的巨大作用。

 研究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研究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教育改革会给人们以启迪。

 红红火火的社会在呼唤教育, 也赋予教育新的内容, 正是社会生活才是教育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生活教育必须是为生活的教育。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教育不是社会生活的消极的从属物, 应当看到陶行知一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 也正是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伟大力量。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背后无不是教育的成功。

 忽视教育的行为是短视行为。

 教育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政治的、 经济的、 文化的、 道德的无不受到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说到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继承发展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现象。

 尤其在现代社会, 一切社会实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抓住了教育就抓住了根本, 丢掉教育就丢掉了根本, 也就会丧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为生活的教育还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现状的改造方面, 教育消灭愚昧无知,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教育有着改造社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先生确立生活教育理论有...

推荐访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行知 理论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