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对联对高中语文教学有哪些促进作用

时间:2023-05-31 17: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提要:对联运用于语文教学,是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联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1)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对联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在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良好背景下,弘扬国粹,振奋民心。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联作用;时代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09-01

对联是世界文艺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历来被人们誉为"诗中之诗"。"浅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的日益美好,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而对联这种我国特有且广为人们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又迎来新的春天,已深入到全国每个角落。它的对称美、音乐美的独特魅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每逢喜庆节日,各行各业的楼堂馆所到处可见悬挂或张贴着的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楹联,就是在我们边远山区的农村也不例外,每逢红白喜事,节庆佳日特别是新春佳节张贴对联的习惯更是浓烈,特别是现在用对联的形式发短信更是受到多数人的青睐。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对联,对联更离不开生活。那么作为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师,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理应把对联知识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弘扬我们的国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能适当运用对联这一短少的艺术形式,巧设情境,开启学生慧颖,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在掌握语文课文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学到对联知识,达到弘扬国粹,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对联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1.对联运用于语文教学,是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学校不仅是精神文明传播的乐园、现代科技文化研习的花园,还应该是传统文化艺术培育的果园。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张孝纯先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即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博物洽闻效率。特别是"联系社会生活"给我们指明了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活起来,也才能真正落实"三个面向"。作为国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的对联,正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最为广泛,最为普及的一种文学形式。因此把对联运用于语文教学,正是适应了生活的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它的短少精悍,语言的高度凝练,更是符合了现代信息社会所需求的。

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把对联课编入教材,提议恢复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这是非常明智之举。现在已有一些省市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地增添了对联内容,也有很多同仁,在这方面率先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说明了对联用于语文教学是可行的,是明智的。从2004年开始,各个省市的高考、中考语文试题中,频繁出现了一些对联题目,也就是说对联已成为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要题型……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不得不重视这古老而陌生的文学形式,并自觉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在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开掘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强调:"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开掘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让丰厚的语文内涵彰显出来,从而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真正体现学习资源的价值和地位,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载体。 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1)"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道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2)"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3)"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4)"对子可以测验思想之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况且我国古代就有以对子考取状元举人的例子。因此,对联运用于语文教学是符合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2.对联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我深深感受到对联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1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对联园地里,可以说对联完全与唐诗宋词相媲美,这里汇集着各个时代各大名家文豪的艺术精华,不必说风景名胜联向你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图卷,也不必说警世哲理联会给你留下许多有益的启迪,单就一些应酬之作如婚联、挽联、贺联等就闪耀着作者思想智慧的火花,折射出中华文化奇异的光彩。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名联,既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从中了解掌握对联的一些写作知识,联中涉及到的一些典籍往事,跨越了课本内容的限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如针对个别学生畏惧写作文的情形,为了鼓励学生克服难关,攻克作文堡垒,我用蒲松龄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学生在得到鼓励的同时,也领会掌握了"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的背景含义,扩大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又如上《数字杂说》这一课时,在分析文中诸葛亮一生功绩的数字联以后,我又举出了纪晓岚为一老寿星祝寿所吟的一副对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此联不仅有数字,有人生年龄段的称谓,而且还是一道乘法与加法连用的文字计算题,实为少有。上下联算法不同,但得数相同,真是一幅奇妙的对联。学生通过此联,知晓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等年龄段称谓,还算出了这位老人有141岁的高龄,不禁拍手称奇。诸如此类奇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总之,对联贴近生活,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对联于语文教学不仅可行,而且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在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良好背景衬托下,弘扬我们的国粹,振奋我们的民心。理直气壮地拾起传统文化的瑰宝,结合新时代特点,继承和发扬有中国特色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点,为描绘语文教学美丽灿烂的春天添上一笔艳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民间对联故事》山西日报期刊社

[3] 毛力群《对中国传统属对教学的认识》《课程·教材·教法》

推荐访问:对联 语文教学 作用 高中 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