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样性整合方式中实现双向性收获

时间:2023-05-31 16: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品德与社会》实施整合,通过学科内资源整合和学科间资源共享及打造整合平台展示成果,在多样性整合中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及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双向性收获。

关键词:整合;多样性;收获双向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91-02

一、学科内资源的整合

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内部资源的互相借用。《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为品德与社会内部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依据。因为是螺旋上升,因此,各册教材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先行的内容为后面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后面的内容是先行内容的延续和加深。因此了解内容的连续性的连贯性及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互相借用,有利于《品德与社会》学习和整合的需要。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品德与社会》学科内部相关资源的整合,也为各年级《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与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科内部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同册内容间的整合。同册教材内容间也有内在的联系,互相借用可整合出许多精彩。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说声谢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接受帮助后要表示感谢。因为学生的社会生活现实空间少于学校活动的空间(大多在学校师生间、生生间相处),因此觉得完成教学任务的重心还是回到校园生活中来。于是结合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分享的快乐》及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是谁》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趣味性活动:先自我介绍自己,再回顾曾经谁帮助过你并讨论现在如何去感谢他?最后开展“迟到的谢谢”活动:向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再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伴一起分享一种快乐。结果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有的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伴一起分享玩的快乐,有的学生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游戏的乐趣……在活动中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增进了友谊,同时拓展了《说声谢谢》《分享的快乐》教学的空间和内容,而整合过程中学生写的《迟到的谢谢》等片断也富有新意。

不同册内容的整合一般应当从教材内容的内涵式方面寻找整合的途径。如三上第一单元《我爱我家》与三下第四单元《马路不是游戏场》,表面上本无联系的两课的内容,细细分析有其内在的联系:爱家就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生命就应该注意安全,生命的安全对家庭对于国家都是有益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教材内容的内涵式联系,这样,教学《校外探路》等内容时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识图认路,而也应该在注重探路常识教学中,与爱惜生命、注意安全、团结协作等相联系起来,完成品德与社会课更重要的教育使命!

学科内部资源的整合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互为借用,也包括各年级学生及其相关资源的互相利用和促进。因为教材是“以儿童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编排,加上小学各年级学生年龄、认识、思维差距微小且具有连贯性,而且同一学校集体环境内各班级间也可以产生竞争性,因此可以借此班或此年级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表现激励彼班或彼年级学生积极地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班级或年级集体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和热情就是在这样的互相激励中不断进步。本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通报各班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前课中纪律,互阅各班级《品德与社会报》,互相欣赏各班级优秀的精彩的美文,赢造了良好的互学、竞争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正因为此,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品德与社会》教学赢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以儿童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编排更应该考虑教材前后的内在联系,以便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发挥到极至。这样,也无形中为作文、写话等创造了机遇:丰富的品德与常识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鲜活的素材,整合出的激情正作文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师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的欣慰并给予大力的整合支持!

学科内资源的整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准确把握整个《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了解各部分内容各册内容间的密切联系。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是有益的。也可以在长期教学中不断发现和探索各部分内容间的关联性,以便在教学中互相的利用和整合。

2、应该立足正在教学的单元或某一课内容,在此基础上向前展和向后伸,无论如何前展和后延,应该主要是为完成正在教学的内容服务,突出主要的。

二、学科间共享资源

小学语文与《品德与社会》课之间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课程理念都有许多共同一致的地方,这本身就是可利用的理论性整合资源,也是整合理论的雏型。这些理论的整合也为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因为《品德与社会》实施整合研究是实践性研究,研究过程注重可操作性,因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根据《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适时选择可整合的其它学科内容和具体方式。

1、整合阅读教学,用《品德与社会》课中美文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这并不是偏离《品德与社会》的立脚点,反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是强大的。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精美文章所达到的感染教育效果,也是品德与社会课总目标之所在。

2、整合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积累词汇的能力。识字与品德,从教育教学理论上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明确要求要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但此前也没有这样设想和实践过,这是基于一次偶然的发现才产生的一种奇想。多次在高考、中考监考中发现很多学生常将历史人名、地名、重大事件名称写错,如:“辛亥革命”写成“幸亥革命”等。还有一次学生将“国徽”的“徽”写成了“微”!这叫我心中顿生念头:《品德与社会》教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过程中的相关于《品德与社会》的语文能力,并纠正其在学习此门课程过程中出现的字词等小错误。为此,教学《品德与社会》过程中也破例地开展一些听写或抄写有关词语活动。虽然安排的时间简短,但有效地纠正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中的重要错别字,也提高了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准确性。这种学习对于重视语文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当然,这种识字不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过程中出现字词等错误应该及时纠正,或是与语文教师密切合作,选择学生出错率高的字词重点攻关

3、整合写话及作文,培养乐于表达的兴趣,增加几份文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写话中得到体现,能力在写话中得到提高,知识在写话中得到丰富和运用,兴趣在写话中更趋浓厚,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及个性在写话中得到发展和张扬!《品德与社会》关注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可以说,《品德与社会》课就是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品德与社会》丰富的内容是学生写话作文的材料,这可以解决学生作文材料不足和无话可说甚至是作文内容贫泛与千篇一律等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过程中产生的对具体的人和事的态度、情感有时是暴发式的,这更是激发学生作文、写话的动力!《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好词佳句为作文、写话提供了语言的基础,这些活生生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引用或使用提供了便利,降低了语言再表达的难度;而语言再表达正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过程中对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祖国、世界等的再认识,这种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也是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的追求。

整合写话和作文的方式很多。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内容假设、联想中表达情感,寻找当年历史事件解决办法;可看《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插图生发故事;可以评论历史得失及人物功过,可以赞美美景和崇高的事迹;可以结合现实展现人间真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活动说、写见闻。

4、整合绘画,绘出精彩和乐趣。绘画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过程产生的憎爱情感等容易激发学生用文字表达,也可以激发其绘画的灵感和欲望。为此对于那些文字表达能力有些障碍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用绘画的形式表达,配以简短的文字。学生对此也乐此不彼,很投入,甚至还有画出连环画的。虽然画的十分粗糙,但充满童真,更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过程中情感真实的流露和记录。

三、整合课外资源,实现多维效应

课外资源包括时事、学生生活、地域性资源等。这些与教材内容和《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密切联系着。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把教材内容现实化,更贴近学生生活:一方面丰富鲜活的时代信息更易学生关注和接受,为开展有效德育创造良机;此外,把握时代脉博,结合地域资源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探究和发现时事中蕴含的道德含义。

整合时事等课外资源,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和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多丰收。时事资源是思想道德教育集大全资源,而且为整合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如:今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举国抗震,万众奉献爱心,这其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无疑是感动和震撼每个学生心灵最难得的、珍贵的材料。为此,我搜集抗震故事,特别是抗震英雄教师和少年的事迹读,并布置学生看抗震新闻,引导学生搜集整理防震知识,启发学生给四川灾区少年写信……一系列的活动使《品德与社会》教学与语文教学同时获得了良好的收益,凝聚和感染了童心,学生灵感迸发,激情涌动,所写的抗震小诗及书信和感言使无前列地生动,而且富有人性美和个性美。

四、有效互动和评价中整合,获得意外的收获

有效互动是师生学习《品德与社会》双向性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民主性策略。互动主要包括:1、教师提出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目的要求并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此门课程;2、学生对教师教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3、教学过程中师生就《品德与社会》课内容交流看法和共同参加实践性的活动:4、借助互动引导学生写《品德与社会》感悟,教师予肯定等。互动对提高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积极性,促进师生间关系的融洽和密切十分重要。他是师生情感的润滑济,是增进师生情感的良方。

评价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态度、成果等的赞同、表扬、展示等,也指学生对教师《品德与社会》教学行为的评价,并在评价中增强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从整合互动和评价实践证明,这对提高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实现师生融洽和共识是完全可行的,在互动和评价中激发学生语言的“文采”也是有效的。

推荐访问:多样性 双向 收获 整合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