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差生”现象反思

时间:2022-11-01 09: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差生”,是学校中的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理论界,关于“差生”的讨论由来已久——有的叫“后进生”,也有的叫“问题学生”“难教学生”或者是“潜能生”。“差生”有很多种情况,本文所要谈的“差生”,就是那种在学校中“学不进”“学不好”“不会学”“学不会”的成绩不好的学生。

一、“差生”形成的原因

差生形成的原因是繁杂的,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我认为“差生”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造成的。《教育评价辞典》对教育评价的定义为“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教管的必要环节。我国现在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评价观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评价观,没有转变到以素质教育的评价观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表现。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是对那种由考试来决定升学或入学机会的教育现象的简称。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只是通过考分来选拔和评价学生的这一特点而提出的,它试图从教育目的上来纠正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以及纠正目前大学教育中的过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的评价观下,学校和老师就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究竟是“优生”还是“差生”。而完全忽略了教育不仅是要“教”,更重要的是要“育”。教育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人,应该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而不是泯灭学生的个性,只把学生教成考试成绩高的人。

2.“差生”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师生关系。现在学校里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存在不平等失衡的情况。一些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的关照是“无微不至”,不管是平时在上课时眼神的肯定与鼓励,还是在课后的生活方面的关心。而对于“差生”却是相反,在课堂中教师可能从不关注他们,或者以他们为反面的典型,甚至可能奚落他们,让“差生”的自尊扫地。不管是从眼神还是从语言都极少与“差生”沟通。师生关系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学生怎么能教好,老师不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内心肯定也不信服老师,也会产生叛逆,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师生关系更加恶劣,学生的学习更糟糕。

3.学生本身的智力发展层次、水平、快慢等关系也会产生所谓的“差生”。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反对传统的智力一元结构论,认为智力是一个多元结构。他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人的智力是由8种元素构成,它们是机体运动知觉的、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音乐的、自我理解的、社会成功的和空间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一个人要所有的智力都均衡优异地发展是很少的。有的人是可能在语言智力方面发展落后一点,有的可能是在数学智力方面落后一点,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其他智力方面的发展。但是一旦某个学生在数学或语言等方面的智力差了一点,他们就成了我们老师眼里的“差生”。还有,人的智力表现存在早晚的差异。有的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了早熟,我们称之为“神童”,有的是在中年成才,有的是大器晚成。

二、改变“差生”现象的主要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学校的“差生”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我国的教育评价机制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手段引起的。每个学生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基因各异、文化环境有别,儿童的兴趣、爱好及专长自然多种多样。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与评价手段。所以要扭转学校“差生”现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摒弃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认真执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人”,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必须靠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而素质教育正好迎合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的总目的。素质教育是为发展而教、为发展而学;面向全体学生;活化知识、建构知识和积淀智能;鼓励个性和创造性;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和学科的关联与综合;注重人的内在潜能的激活与开发;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在社会上那些应试教育的产物——只会考试分数高的人是处于过剩状态的,而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却是供不应求的,所以现在“找工难”的现象也可能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我国应试教育的尴尬。

2.改善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人类把握教育活动对人和社会的意义与价值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可以说,没有教育评价就没有人类教育的发展。评价标准就像是一支指挥棒,社会、学校对教师有什么评价标准,教师同样会从学生身上来实现。目前的情况是,学校、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社会也是用学生的升学率等来评价学校的好坏。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最后成绩十分关注,很多课堂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提高学生的成绩来的。斯塔弗尔比姆早就提醒我们:“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而我们很多教育评价的目的却是为了甄别和筛选。我国现行教育评价的评价逻辑是:“高分数→好学生→好教师→好学校→好教育。”要彻底革除教育评价的种种弊端,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这种机制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以学校为本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素质教育形成性评价体系。(1)要改变现行的“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封闭、单向的评价模式,构建由政府、专家、社会群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全员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2)注重过程性评价,这个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表现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要特别关注。当然也要结果评价,然后综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3)实行多元评价,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的表现,因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可以根据人的不同智力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尽量以鼓励性的原则来评价学生。

3.教育者应当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对待所有的学生要采取一视同仁的友好态度,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1)的条件是“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作为老师,就是学生的学习榜样,老师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只有老师有高尚的品格,学生才会慢慢被影响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老师与学生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样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而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他们才不会退缩,从而敢于尝试学习。(3)最重要的是一点,老师应当尊重学生。老师应该树立教育无“差生”概念。我们从加德纳的多元理论知道,每个人(弱智等除外)都具有七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又各不相同。教育不应该有“差生”,某一方面的“差生”可能恰恰是另一方面的“优生”。在学校中,老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能随意就给某个学生冠以“差生”的称号。这样会损害到学生的自尊,从而更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变成真正的差生。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尊重、信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三、结语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身心健康的、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而并不是要培养一些只会考试考高分的人。我们应该以素质教育观念为基础,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并形成一种机制,彻底地贯彻执行。教师也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再加上社会、家长、学生各方面的努力,也许,慢慢地,我们的学校就不再有“差生”,而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新红.浅析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变革[J].经济师.2006.(5)

2.王淑玲.论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与考试[J].前沿.2000.(1)

3.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4.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

5.何侃,陈金芳.基础教育评价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评论.2007.(5)

6.鞠文灿,陈善卿主编.《差生教育启示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7.李辉镇.素质教育呼唤无“差生”理念[J].中国石化教育.2001.(3) ■

推荐访问:反思 差生 现象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