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时间:2022-08-16 09:18: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供大家参考。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教学设计谈起

  《历史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 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因此,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能力, 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就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下面就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为例, 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一、 教学设想

  与本课教学内容类似的历史问题, 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 在以前各版中学历史教材中均没有出现过, 属于全新的教学内容。

 在本版实验教材中写进这些内容, 是一次新的探索。

 为此, 我们对本课进行了全新的设想, 即立足现实、 了解过去、 畅想未来成为这一节课的主题。

 立足现实主要是从现实生活的衣、 食、住、 行以及娱乐节目等日常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解过去是这一节课的核心, 主要了解宋朝的社会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和娱乐节日等等)

 。

 课本中的这些内容学生阅读起来很好理解, 所以我们在设计本课时, 打破常规, 以学生自学为主, 之后设计火眼金睛、 智力闯关、 知识竞猜三大板块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 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又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他们在紧张、 刺激、 新奇、 娱乐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 为了让他们更深刻的了解历史、 感悟历史, 还由学生自编自导了历史短剧《小二憨进城探亲》 ,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一个环节畅想未来, 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设想 50 年后的衣食住行情况,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 制定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 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的风貌, 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 饮食的主要特点, 居住条件的房屋建筑的样式; 交通旅行的条件; 文化娱乐活动、 节庆风俗等方面。

 (2)

  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 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2. 教程与方法 (1) 教师展示图片, 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

 (2) 学生制作历史短剧参与表演, 再现宋朝的社会生活, 在亲身感受中了解宋朝的时代特征。

 (3) 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对关键知识点的阐述, 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所把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社会生活史的了解, 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 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提升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三、 教学方法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本课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设问法

  达尼洛夫· 叶希波夫在《教学论》 中认为, 提问要“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 。

 悬念强的设问,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

 设问不能简单地局限在“为什么” 和“怎么样” 的思维水平上, 而是进入更广阔的领域, 不仅要“知其然” , 而且要达到“知其所以然” 的境界, 较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兴趣性、 广阔性、 灵活性和深刻性等思维特点。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 我们还鼓励学生质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 “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 在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们依据这一理论, 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

 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2.

 板书图示法

 即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有关知识, 按相互之间的联系, 设计成互为联系的结构图示板书。

 它是一种由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组成的教学媒体, 体现知识的逻辑性和浓缩性, 展示了整体知识和局部知识的因果关系、 条件关系、 并列关系和种属关系。教师辅以精辟的分析和归纳, 从历史现象中逐步逐层提示其本质,使知识点、 线、 面互为一体, 具有科学性、 逻辑性、 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特点。

 在本节课中通过结构图示的板书, 将知识点构成有机网络, 配以相应的箭头、 线条括号和要点序号等多种符号, 教师边讲边画,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保持较长久的注意力, 也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加快了教学进程。

 同时, 由于简明扼要,化繁为简, 化具体为概括, 化分散为集中, 化感性为抽象, 体现了历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 便于学生迅速和准确地记忆知识, 从而揭示历史本质, 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结构式板书, 非常符合布鲁纳的观点:

 “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

 ”

 3. 多层次的课堂讨论方式

  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指导、 学生为主体、 具有多种组织形式的师生双边活动方式。

 它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扮演“发现者” 和“探索者” 的积极角色,大大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

 学生参与程度越高, 兴趣就越大, 思维活动就越频繁越有效。

 这活跃了课堂气氛, 融洽了师生感情, 减少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距离,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自学法

  苏霍姆斯基说过:

 “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目的性预习,就是教会学生“粗读、 细读、 精读” 教材。

 所谓“粗读” 就是浏览教材, 抓住章节子目, 知其大意; 所谓“细读” 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 掌握时间、 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 所谓“精读” 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

 通过阅读思考, 最后达到将教材内容问题化, 答案内容要点化, 要点内容条理化。

 学生以其自身水平分析教材的结构和层次, 认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开展目的性预习, 为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准备了前提。

 四、 教学环节

  课堂是学堂, 学生要学会学知识, 还要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学会合作。

 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 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 通过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还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进行碰撞,让他们去发现问题, 激励他们去探索, 去创新。

 初此之外, 在课堂上, 只要学生能看懂、 读懂的, 我们就不再讲; 否则, 就是浪费时间。

 学生能发现的, 我们就不点明, 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要信任学生, 解放学生, 调动学生, 促进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 自己探索, 自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

 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 探究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 我们精心设计了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度过五一长假的(包括衣食住行, 娱乐, 节庆)

 , 由现代人的生活导入到过去, 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从而引出本课主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生:

 讲述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及娱乐情况。

 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宋朝, 看看如何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宋朝人的生活。

 讲授新课 师:

 (出示幻灯)

 首先让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一下本课内容。

 本课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宋代的社会生活, 物质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娱乐和节日两个方面, 我们先来了解第一个方面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自学活动一: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 , 快速浏览课文 3 分钟左右, 边看书边勾划边议论。

 (教师随意参加学生的讨论)

 (出示幻灯)

 自学提示——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

 宋朝在服饰上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

 宋朝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

 (3)

 宋朝房屋有哪几类? 各有什么特点?

 (4)

 宋朝有哪几类代步的工具? 当时还有什么便利人们出行的条件?

 师:

 下面的环节采取分组抢答的方式来进行, 请同学们准备好。

 学生活动一:

 火眼金睛(比一比, 看谁能准确说出下列衣服的名称)

 教师依次展示宋代皇帝皇后穿的衣服、 宋代官服、 女服、 百姓服装、 “三寸金莲”鞋, 并由学生抢答说出, 目的是让学生去发现宋朝服饰变化以及服饰所反映出的不同人物, 更可以和今天的服饰相联系。

 重点突出陋习——缠足对妇女的残害,例如可以让学生对此做一些讨论, 以此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 让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老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

 (1)

 如果你们家的曾祖母还健在的话, 那她可能有缠足的经历, 回去以后大家可以去采访一下她们当时的感受。

 (2)

 缠足与今天的哪些现象有相似之处? (整容)

 (3)

 今天的妇女进行整容是为了爱美, 那么在古代, 这些妇女缠足仅仅是因为爱美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为什么课文说妇女缠足是一个“陋习” 呢?

 学生活动二:

 智力闯关 第一关:

 宋朝服饰的特点 (1)

 官员服饰——从节俭变为奢侈。

 (2)

 劳动者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 小袖狭身的短衣。

 (3)

 陋习——妇女缠足。

 第二关:

 美食的天堂 (1)

 南北饮食的差异:

 ①肉食——北方羊肉为多, 南方吃鱼多; ②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 南方以米食为主。

 (2)

 南北共有的习俗:

 腊八粥。

 (3)

 饮茶—-斗茶“习俗” 和“献茶” 民俗。

 第三关:

 宋代住房 农村百姓——贫民的茅房 、 富裕人家的茅瓦房; 城市居民——平民的瓦房、 贵族的宅第。

 第四关:

 宋朝的交通工具 (1)

 牛车、 驴、 骡、 轿, 其中的轿子唐朝步辇演变而来。

 (2)

  当时还有什么便利人们出行的条件?(客栈——邸店如云屯“——)

 依次展示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完成, 教点评, 总结自学提示中的问题。

 师:

 以上是宋朝衣、 食、 住、 行等习俗的变化, 这都属于物质生活方面, 这些变化正宋代特征的反映。

 物质生活的丰富, 必定带来精神生活的变化,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精神生活——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师:

 (出示幻灯)

 请同学们阅读 63~64 页本目内容, 根据自学提示, 讨论回答问题。

 自学活动二:

 了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

 瓦子里为什么很热闹? (它是人们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有演出的“勾栏” , 有交易的摊位, 还有各种服务行业, 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2)

 今天哪些汇总要的节庆活动在宋朝就有了? (春节、 元宵、 端午、中秋等)

 (3)

 瓦子在宋朝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这个环节由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解答之后进入学生活动三。

 学生活动三:

 知识竞猜 节日(春节、 元宵、 端午节的来源和体现中秋节的诗词)

 ; 风俗(春联的来源)

 。(可由教师主持, 学生分组抢答)

 师:

 刚才我们通过自学方式了解了 宋代社会风貌, 为了更加生动的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由我们班的同学自编自导了历史短剧《小二憨进城探亲》 ,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

 学生活动四:

 表演历史短剧《小二憨进城探亲》 (反映宋代城乡 的衣食、 住宿、乘骑等风貌; 宋代瓦子人物形象设计:

 勾栏——说书的、 耍杂技的、 表演踢球的、小贩——卖饮食药材的、 卖古玩字画的、 剃头剪头的、 相面算卦的)

 师:

 欣赏完他们的精彩表演, 老师想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那就是同学们学完本课之后, 除了可以根据历史内容编演历史剧之外, 还能用到我们现实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纷纷发言

 主要体现在鉴赏文物; 判断反映宋代生活的电视剧影视剧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教师引导他们得出结论, 影视剧历史剧不等于历史)

 。

 师:

 下面就给同学们一个自由发言的平台, 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 展开丰富的想象, 自由的畅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五:

 畅谈天空 (1)

 学完本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2)

 你更愿意生活在宋代还是生活在现代? 为什么?

 (3)

 设想 50 年后, 人们的衣食住行回有哪些变化?

 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

 五、 教学理念

  在本课中我们始终遵循以“人” 为本, 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常规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以课堂为基本阵地, 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 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 思考, 自主探索和亲近历史, 最终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活动过程的体验重于活动结果的取得。

 历史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历史,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应在展现历史中学习, 在体验历史中感悟, 在反思历史后评说。

 六、 教学特色 1.

  给学生一个“情感化的课堂”

 教学中的“情感” 处理得当, 犹如给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注入“催化剂” , 有了它 学生回在教师的点拨下更好地进入学习的佳境。

 在这一课中, 我们利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如让他们讲述是如何过五一节的、 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收获等等。

 我们相信生命成长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 用情感驱动知识的学习会是一个积极有...

推荐访问: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 主体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