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老子》感想

时间:2022-08-09 20:3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对《老子》感想,供大家参考。

谈谈对《老子》感想

 

 谈谈对《老子》 的感想

  谈谈读《老子》 的感想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08 级(5)

 班 李淑娟 080302289

  摘要:

 主张重返自然, 因而逃遁这个世界, 并对孔家的礼法表示轻蔑; 主张田野式的生活、 文学、 艺术, 并崇尚原始自然的淳朴; 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 加之以稚气的朴质的神话, 这就是那个骑青牛的老子。

 《道德经》 一书也缔结了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不仅仅是哲学, 也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珍果, 并且在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一的田野风情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 采纳了道家思想的人占了 不少的一部分, 一种闲散自然的快乐之情, 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老子的回归自然, 这才是自然的本性, 人的本性。

 老子提倡我们本着一种自由、 洒脱、 逍遥的境界来度过我们人生的这场旅途, 贫困和富有都不算什么,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在旅途的过程中, 不要追求功名利禄, 是你的就拥有它, 不是你的就放弃它,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旅途中的种种事情, 这样到最后, 才能得到生命的升华, 人生的升华, 灵魂的超脱。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道法自然 无为 虚静 恬淡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此种崇尚自然之情调, 差不多流露于中国所有的诗歌里头, 成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一个主要部分, 这就是道家所提倡的自然, 而被尊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就是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

 老子说:

 “言有宗, 事有君。

 夫唯夫知, 是以不我知。

 ” 老子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 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老子的智慧》 第 8 页)

 。

 老子的隽语是出现于现世见识的火花, 老子像宝石, 不需要装饰便可以自己闪闪发亮, 然而, 老子的智慧像谜一样, 让许多人能为之痴狂。

 我通过选修了 《诸子散文研究》 , 重点讲述了《老子》 , 让我更是感慨于他的智慧, 为中国能拥有一颗这样璀璨的星星感到骄傲, 为中国最先拥有《老子》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感到激动。

 下面谈谈我个人通过目前的了解谈谈读《老子》 的感想。

 一、 惟道是从, 崇尚自然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 )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

  间之上至高无上的存在, 天的万物的根本。

 道, 本义:

 大路, , 坦途。

 《说文解字》 中曰:

 “道, 所行道也, 从足, 从色, 一达谓之道。

 ” 段玉裁注曰:

 “道者人所行, 故亦谓之行, 首者, 行所达也。

 ” 道之所以难以命名, 主要原因在于, 道并非现象的存在, 而是本真的存在, 无象无形, 不可以简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在我国有“五行” 成物论, 万物以五行为根本, 而五行自身亦更有其根本, 老子认为,五行之本根是道。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 而道作为万物之本原, 其存在与其他任何事物都不相同。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恍兮惚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 其

 名不去。

 以阅众甫。

 ”

 “恍惚” , 似有若无, 恍惚中有物, 此物即是万物的起始, 并周行不殆, 长动而不息, 化生天地万物。

 老子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的过程是: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似有若无, 不可闻不可见之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及缔造者, 也并非有意而为, 老子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是老子哲学的根本。

 “自然” 并非是作为物质性的存在, 也不是事实性的存在, “自然” 一词在古代并不具有自然界的意义, 而是自以为然、 自得其然、 自己使自己成为自己现今这样的状态, 而没有外力的强迫之义。

 (《虚静与逍遥》 第 56页)

 “自然” 是老子哲学的关键词语, 以不治为治, 为政以无为为之, 民之处事, 自己担当, 事成后说:

 我自然。

 “自然” 是对某一状态或结果的说明, “道法自然” , 并不是说道之外有自然。

 “自宇宙本体言之, 则为道, 字演的程序言之, 则以自然为极致。

 ” (严灵峰 《老子达解》

 第 388 页 台湾文艺印书馆 1971 年)

 王弼曰:

 “到不违自然, 乃得其性, 法自然也, 法自然者, 在方而法方, 在圆而法圆, 于自然无违也, 自然者, 无称之言, 穷极之辞也。

 ” (《中华道藏》 第九册 , 第 200—201 页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道法自然” 即是道以自己为法。

 “所谓‘道法自然’ , 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根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 本身的存在和运动, 而不必靠外在其他原因, 可见‘自然’ 一词, 并不是名词, 而是状词, 也就是说, 并不是指具备存在的东西, 而是形容‘自己如此’ 的一种状态。

 ” (陈鼓应《老庄新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 25 页 1992 年)

 道法自然之后就是做到无为, 《老子》 中出现“无为” 字样的句子并不多, 且没有一句是以“无为” 作主语的, 但“无为” 的思想却贯穿全书。

 “无为” 是个政治主张, 教诲、吁求侯王君主们实行“无为而治” , 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想达到的目的。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 。

 在老子看来“无为” 是治国的根本原则和最高理念, 而“无为” 的理论依据是“道法自然” , 也即是道, 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而去做, 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行事, 也就是依道做事。

 “无为” 作为“道法自然” 的一种后期做法, 也是最大的美德, 无为而治则是最高的德政, 以德治国。

 惟道是从, 崇尚自然。

 才会使人更富于自然化, 更为纯净, 生活也就更会平静安宁。

 二、 虚静、 恬淡的处世,

 命是决定人生贵贱福祸的, 带有必然性和神秘色彩的某种异己力量, 而作为一种人力无法左右的异己力量, 命也就称作天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的老百姓大部分都信命常说草根命、 当官命什么的, 有时候总感觉冥冥之中是上天早已注定了的, 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 我也会有这种感觉, 而且现今社会还存在着很多迷信成分占大部分的算命。

 其实, 说完全不信是不可能的, 像《易经》 当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合理性的存在, 也是有根据“自然” 而来的, 也就是“道法自然” 中的“自然” 。

 老子对于“命” 少有论述, 只是顺便提到了“复命” :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 凶。

 此处之命, 是性命之“命” , 而不是命运之“命” , “复命” 就是恢复性命之本来状态。

 (《虚静与逍遥》 第243 页)

 反而是儒家认为“命不可违” , 强调“知命” 。

 老子因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 是周而不殆的, 因此认为生命也是一种不断变迁、 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

 当一个人的生命达到巅峰时, 也正是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了, 犹如潮水退尽, 接着又开始涨潮,这也是老子产生了强调柔弱的力量。

 (《老子的智慧》 第 13 页)

 命是人的基本, 不管是生命还是命运之命, 强调个体对于社会对于团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

 要求成为一种束缚。

 (《虚静与逍遥》 第 203 页)

 与儒家对于人的工具性形成强烈的反差, 道家则大力高扬人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强调人的自主、 自由和自尊。

 老子曰:

 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意思是, 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 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以爱自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如果人失去了 本性, 那是因为受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导致了分心,因此, 一般宗教家认为, 要使人类的精神得到解脱, 只有采取无我的政策, 也就是道家所提出的无为, 不过无为超越于无我。

 自然、 平静、 欢乐是人的本性, 无为而治, 是天下人得到平静与欢乐。

 人本自身无为, 不为物喜不为己悲, 与“自然” 随行。

 水平静了 , 才可以召见一切显于它面前的事物, 人的心神若是平静了, 可以探索天地的奥秘, “虚静、 恬淡、 寂寞、 无为” 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老子说: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穿;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 天之道。

 ” 若是自满自夸, 不如适时而止, 因为水满则自溢, 过于自满的人, 必会跌倒。

 若常显露锋芒, 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持, 因为过于刚强则易折, 必遭打击, 持富而不骄傲,功成身退才合乎自然之道。

 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自鸣得意, 锋芒太路, 太过于显富, 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 因为有很多不平静的人已经虎视眈眈了, 准备磨刀霍霍向“猪羊” , 而功成了还不急流勇退的话, 要么会被后辈超过, 自然在心灵上一时接受不了, 要么会倒在与年轻人争“功” 的路上, 说不定还会被人在背后说什么不好听的话。

 因此, 要顺应自然,做到无为,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 能驾驭天下最强硬的东西, 从无形之中穿过。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 要懂得无为的道理, 才能使自己达到平静与欢乐。

 老子同时还提倡人要做到无为, 还应提高自身的修养, 即虚静。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命常客, 客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大,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 致虚、 宁静的功夫达到极致, 以去知去欲, 那么万物的生长、 活动, 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由无到有, 再由有到无, 往复循环的规则。

 虚静的学说是由往复循环的理论而来,当“静” 为道回返原始的形体时, 动则为道暂时的表现。

 静默, 可以养病, 按摩, 可以防衰老, 心情平静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这些只是叫人休息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本身自己就能平静无为的话, 就不需要被人教导去做这些了。

 (《老子的智慧》 第 82/82 页)

 致虚、 宁静以观万物的变化, 物虽千变万化, 亦不会脱离其根本, 其根本是静, 因此要知常守静,自然无为。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

 以以天地之本为精微, 以外物为粗略, 以有储为不足, 心灵恬淡清静而无为。

 以柔和荏弱、 谦虚的态度为外表, 以常无、 常有为内在的实体。

 遵从自然, 无为处世。

 参考文献:

 林语堂 《老子的智慧》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罗安宪 《虚静与逍遥》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赵又春 《我读<老子>》

 岳麓书社

 vpkf94+%YT NIDysni c72(!WQLGAvqkfa4+&YTOIDy tnid72) !WRLG Bvqlfa5+&ZTOJDytnid82) $W RMGBw qlga50& ZUOJEytoid83) $XRMHBwrlgb 50*ZU PJEztoj d83) $XSMHCw r mgb60*#UPKEz uoje83-$XSMH Cxrmhb61*#VPKFzupje93-%X SNHCxsmhc61( #VQKFAupke94-%YSNICxsmhc 71(! VQ LFAvpk f94+%YTNIDxsnhc71(!WQLGA vqkfa4 +&YTOI Dysnic72(!WRLGBvqlfa5+&Z TOJDytnid72) ! WRLGBwqlga50&ZUOJEytoid 82) $WR MGBwrl gb50*ZUPJEztojd83) $XRMHB wrlgb60*#UPK Ezuoje83-$X S MHCwrmgb60*# VPKFzupje93- %XSNHCxrmhb61*#VQKFAupke 94-%Y SNICxsm hc61(#VQKFAvpkf94+%YTNID xsnhc71(!VQL FAvqkf a4+&YTOIDysnic72( !WQLGAvqkfa5 +&ZTOJDytnid72) !WRLGBvql fa5+&Z UOJEyt oid82) $WRMGBwqlga50&ZUPJ Eztojd 83) $XR MHBwrlgb50*ZUPJEzuoje83- $XSMHCwrmgb6 0*#UPKEzuoje93-%XSNHCxrm hb61*#V PKFzu pje94-%YSNICxsmhc61(#VQK FAupke94-%YT NIDxsnhc71(!VQLFAvpkf94+ %YTOIDy snic7 2(! WQLGAvqkfa4+&YTOIDytn id72) !WRLGBv qlfa5+&ZTOJDytnid82) $WRM GBwqlga 50&ZU OJEytoid83) $XRMHBwrlgb50 *ZUPJEztojd8 3) $XSMHCwrmg b60*#UPKEzuo je83-$XSMHCx rmhb61*#VPKFzupje93-%XSN HCxsmh c61(#V QKFAupke94-% YSNICxsmhc71 (!VQLFA vpkf9 4+%YTNIDxsnh c72(!WQLGAvq kfa4+& Y TOIDysnic72(! WRL GB vqlfa5+&ZT OJDytnid 72) ! WRLGBwqlga50 &Z UOJEytoid8 2) $WRMG Bwrlg b50*ZUPJEzto jd83) $XRMHBw rlgb60* #UPKE zuoje83-$XSM HCwrmgb60*#V PKFzupje93-% XSNHCxrmhb61 * #VQKFAupke9 4-%YSNIC xsmh c61(#VQKFAvp kf 94+%YTNIDx snhc71(!VQLF Avqkfa4+&YTO ID ysnic72(!W QLGAvqkfa5+& ZTOJDytnid72 ) !WRLGBvqlfa 5+&ZUOJE ytoi d82) $WRMGBwq lga50&ZUPJEz tojd83) $XRMH Bwrlgb50*ZUP J Ezuoje83-$X SMHCwrmg b60* #UPKEzupje93 - %XSNHCxrmhb 61*#VPK Fzupj e94-%YSNICxs m hc61(#VQKFA upke94- %YTNI Dxsnhc71(!VQ LFAvpkf94+%Y TOIDysn ic72( !WQLGAvqkfa4 + &YTOI Dytnid72) !WRL GBvq lfa5+&ZTOJDy tn id82) $WRMG Bwqlga50&ZUO JEytoid83) $X RM HBwrlgb50* ZUPJEzto jd83 ) $XSMHCwrmgb 60*#UPKEzuoj e83-$XSNH Cxr mhb61*#VPKFz up je93-%XSNH Cxsmhc61(#VQ KFAupke94-%YSNICxsmh c71(! VQ LFAvpkf94+% Y TNIDxsnhc72( ! WQLGAvqkfa4 +&YTOIDysnic 72(!WRLGBvql fa5+& ZTOJDyt nid72) !WRLG B wqlga50&ZUOJ Eytoid82) $WR MGBwrlgb50* Z UPJEztojd83) $XRMH Bwrlgb6 0*#UPKEzuoje83-$XSMHCwrm gb61*# VPKFzu pje93-%XSNHCxrmhb61*#VQK FAupke94-%YS NICxsmhc61(#VQKFAvpkf94+ %YTNIDxsnhc7 1(!VQLFAvqkfa4+&YTOIDysn ic72(!WQLGAv qkfa5+&ZTOJDytnid72) !WRL GBvqlf a50&ZU OJEytoid82) $WRMGBwqlga50 &ZUPJE ztojd8 3) $XRMHBwrlgb50*ZUPJEzuo je83- $XSMHCw rmgb60*#UPK E zupje93-%XSN HCxrmh b61*#V PKFzupje94-%YSNICxsmhc61 (#VQKFAupke9 4-%YTN IDxsnhc71(!VQLFAv pkf94+%YTOID ysnic72(!WQLGAvqkfa4(! VQ LFAvpk f94+%Y TNIDxsnhc72(!WQLGAvqkfa4 +&YTOIDysnic 72(!WRLGBvqlfa5+&ZTOJDyt nid72)! WRLGB wqlga50&ZUOJEytoid82) $WR MGBwrlg b50*Z UPJEztojd83) $XRMHBwrlgb6 0...

推荐访问:谈谈对《老子》感想 感想 老子 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