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军史中被遗忘人【完整版】

时间:2022-08-12 17:42:01 党史学习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军史中被遗忘人【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党史、军史中被遗忘人【完整版】

 

  党史、 军史中被遗忘的人

 傅柏翠, 1896 年出生于福建上杭县蛟洋村富家, 7 岁 上私塾。1911 年考入福建高等预科学校, 同年加入同盟会。

 1914 年, 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

 1917 年毕业后回家乡 , 在军阀混战中组织民团( 后改农民自 卫军)

 保卫地方。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发动闽西暴动并任红军总指挥。

 1929 年迎接朱毛红军入闽, 任红四军四纵队司 令和前委委员 。

 1930 年末被开除党籍, 翌年, 在“肃反” 中与红军发生冲突。

 1932 年, 被国民党委任为龙岩县长,翌年, 参加福建事变。

 抗战初期任保安团长, 后辞职回家乡 尝试“农业社会主义” 。

 1949 年, 在闽西起义。

 翌年, 任福建省法院院长, 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和福建文史馆副馆长、 馆长、 省人大副主任等职。

 1986 年, 重新加入共产党。

 1993 年逝世, 享年 97 岁。

 毛主席诗词“漫天皆白 , 雪里行军情更迫” , 曾 在中华大地脍炙人口 。

 此句的原稿, 其实是“雪里行军无翠柏” 。

 毛泽东寓名 入景所牵挂的“翠柏” , 指的是在闽西刚结交的朋友傅柏翠。

 这位传奇人物曲折多彩的一生, 也构成了 近现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画面。

 当 孙中山处境最艰难的时候, 加入中华革命党, 在日 本参加了 反对“二十一条” 的斗争

  留洋归来当律师, 又兴办民团保卫桑梓;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白色恐怖, 毅然加入共产党

  出 身于闽西山区的傅柏翠, 15 岁 在福州上学时便因憎恨清廷腐朽而秘密加入了 同盟会。

 18 岁 时他前往日 本留学。

 当时, 正值

  孙中山反袁的“二次革命” 失败, 他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只 有几百人参加。

 傅柏翠佩服这位革命先驱“天下为公” 的思想, 主动要求入党并按了 手印, 并得到孙中山接见。

 翌年, 袁世凯接受日 本的“二十一条” , 傅柏翠在东京又积极参加了 罢课抗议活动。

 1917 年, 傅柏翠从早稻田大学法政科毕业回乡 , 成为家乡 第一个留洋回来的名 人。

 他在上杭县开办了 律师事务所。

 不久, 因仗义办事与 县衙对立被迫歇业, 但在民众中却颂声大起。

 此时军阀混战, 土匪横行, 他振臂一呼, 乡 里纷纷呼应, 建立了 有千余人枪的民团。

 虽然当 地人都称赞民团保乡 有功, 已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傅柏翠却认为这仍不能解除民众痛苦, 便进一步组织反对贪官敲诈和抗缴苛捐杂税, 当 地豪绅多骂他是割据一方的“学生皇帝” 。

 1927 年初, 北伐军占领上杭, 傅柏翠成为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县党部核心人物。

 在同共产党的合作中, 他深受教育, 曾 提出 过入党申请, 却因出身地主并拥有产业而未被批准。

 同年 4 月 ,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国民党一个营夜袭县城, 傅柏翠跳城墙逃回本乡 。

 在白 色恐怖中, 他向中共闽南特委书记罗明表示要坚持革命, 并出 钱支援党组织。

 经省委特别批准, 他于 8 月 初加入了共产党。

 9 月 间, 南昌 起义的部队经过上杭, 傅柏翠发动上千民众前往支援, 并从周 恩来、 朱德那里接受了 任务。

 翌年春天, 他在乡 里首先开展减租, 并由自 己家带头。

 同年夏天, 他又与 邓子恢等发起闽西暴动, 建立起根据地和红军, 傅柏翠担任了 总指挥。

  在闽西迎接朱毛红军, 毛泽东与 他常谈形势并论诗赋词, 分手后回赣南路上又写下“雪里行军无翠柏” , 表达了 未能与 他同行的遗憾。

 同党组织在土地政策上产生分歧, 加上宗派问题而被开除党籍, 随后在“肃反” 中又同闽西红军冲突, 便在家乡 搞“不共不国” 的中间政权, 仍保留农民土地革命的成果。

 1929 年初, 朱毛红军从井冈山突围东进,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

 5 月 间, 傅柏翠在迎接红四军到来时见到了 毛泽东、 陈毅等人, 此后大半年间里又跟随他们战斗。

 在比较封闭的闽西山区, 毛泽东能遇到傅柏翠这样有学识且有非凡经历的人物,也感到非常难得。

 两人经常阔论天下大势, 还吟诗论词。

 毛泽东曾 由他陪伴登上临江楼, 即兴写下了 《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

 毛泽东与 傅柏翠虽在一些观点上有分歧, 关系 却很亲密, 贺子珍快分娩时毛泽东曾 托傅柏翠照料。

 古田会议前, 毛泽东下乡养病只 带了 5 块钱, 傅得知后派人送去 200 元, 却被退回并吩咐用 于部队急需。

 不久, 毛泽东率红四军返回赣南, 曾 劝傅柏翠同行, 傅却舍不得家乡 故土。

 毛泽东途中写下了 《减字木兰花· 广昌 路上》 , 开篇便是──“漫天皆白 , 雪里行军无翠柏……” 在解放后发表时, 由于考虑到傅的历史问题, 经作者同意改为“雪里行军情更迫” 。

 1930 年秋季以后, 闽西党组织内矛盾日 益尖锐。

 傅柏翠因主张按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做法搞“农村共产团” , 不赞成党的六大确定的分配土地政策, 再加上宗派原因, 被中共闽西特委于年末

  开除党籍。

 开始组织上还通知他“好好做个革命群众” , 1931 年春, 闽西苏区“肃反” 时捕风捉影地肃清“社会民主党” , 并把傅当 成“头目 ” 派兵来抓, 傅柏翠组织本乡 武装进行了 抵抗。

 在与 闽西红军发生冲突后, 他接受了 国民党军队与 之建立联系 的要求, 南京政府出 于拉拢目 的也允许其独立存在。

 这样, 在他家乡上杭古蛟地区形成了 一片“不国不共” 、 无赋税、 无征兵征粮、自 立自 保的“新桃源” 。

 在赤白 对立的殊死搏斗中, 傅柏翠虽有冤情, 却毕竟脱离了革命站到中间立场, 还接受过国民党的县长委任( 未到职)

 , 无疑是政治上一大失足。

 傅柏翠心中也很痛苦。

 1932 年春, 得知毛泽东率红军东征闽南, 他为防止冲突避往福州 。

 毛泽东途经傅的辖区, 问了 情况也叹息道:

 “顺其自 然罢, 只 要相安无事就好。

 ”后来, 中央苏区为打破经济封锁秘密开通闽西商路, 毛泽东又让人捎话说:

 “请傅柏翠同志多帮忙” 。

 傅见毛泽东还能相信他,便尽其所能帮助购买输送了 物资, 后来, 又与 闽西红军游击队达成了 互不相扰的协定。

 自 30 年代初起, 傅柏翠在辖区虽取消了 苏维埃旗号, 近 20年间却一直保留农民在土地革命中的成果, 不许豪绅反攻倒算,自 己家 4000 担谷田的土地也全交给农民分配, 使当 地多数老百姓对他竭诚拥戴。

 国民党要人出 于根绝农村革命的目 的, 曾 请他到南京、 福州 , 询问解决土地问题的良策, 傅柏翠便阐述自 己“平均地权” 的措施和采取乡 村“公产” 的主张, 这自 然不能被接受。抗战初, 他短期接受了 团长的委任, 后来又专心在家乡 搞地方工

  业, 想试验出 一条“农业社会主义” 的新路, 但这在当时只 能保本乡 安宁而没有什么社会效果。

 全国解放时策动地方实力派在闽西起义, 毛泽东打电话托人问候他, 并嘱咐赶快出 来工作。

 80 年代党组织为他平反了 半世纪前的冤案, 申请恢复党籍不可能时, 90 岁又重新入党。

 傅柏翠目 睹自 己的改革只 限于家乡 一隅, 中国革命却取得节节胜利, 思想又出现转变。

 1948 年秋, 他便动员 闽西实力派说:“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向共产党投降, 争取一条出路。

 ” 翌年春,傅柏翠参与 发动起义, 在闽西与 国民党军战斗了 半年, 迎来解放军南下。

 不过, 此时他思想包袱很重, 一些南下干部因其历史问题也感到难以安排职务。

 毛泽东却打来电话托人问候傅柏翠, 还嘱咐说, 如果身体没什么 问题, 就赶快出 来工作吧。

 福建省委鉴于傅柏翠在日 本学过法律, 1950 年, 安排他担任省法院院长这一要职。

 后来傅柏翠以民主人士身份就任全国政协委员 , 在北京的会场上看见了 毛泽东和许多老同志, 因自 觉惭愧而有意回避碰面。周 恩来、 陈毅却找他敬酒并谈起当 年一起奋斗的往事, 傅柏翠百感交集, 不禁潸然泪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福建省委于 80 年代初复查了 30年代肃清“社会民主党” 的冤案, 认定根本不存在此组织, 傅柏翠就此获得平反。

 老人怀着激动之情, 提出 了 恢复党籍的申请。党组织鉴于他的历史, 只 能考虑办理重新入党, 并得到当 年的老同志谭震林、 萧克等人的赞同。

 1986 年, 傅柏翠在离开党 56 年后,以 90 岁高龄又再次加入了 共产党。

  傅柏翠经历过一段弯路, 但是他为理想始终求索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亲身经历了 辛亥革命、 国民革命、 苏维埃土地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直至改革开放, 有着 80 年工作历程和 97 岁高龄的傅柏翠, 其曲折的一生正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激烈动荡变革的一个侧面。

 他出 身富家却目 睹乡 里民众苦难, 到日 本留学时与 许多激进青年一样信奉了“新村主义” 。

 回国后, 他完全可以享受富贵,为了 理想却舍身毁家投身革命。

 不过, 他进行的改革试验, 包括导致被开除党籍的“公产共消费” 主张, 却出 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

 毛泽东早年同样信仰过“新村主义” , 后来却在革命进程中探求到正确的理论和道路。

 傅柏翠却因过于拘守于相对封闭的家乡 环境, 限制了 眼界的开拓。

 他晚年时最痛感后悔的事,便是当 初没有听从毛主席的劝告随军远征, 到外界广阔的革命天地中驰骋。

 傅柏翠 90 岁 重新入党时曾总结说:

 “通向中国革命胜利所要翻越的山, 它有许多可走的路。

 ……我也尝试性地走了 一条路,但是实践证明, 毛泽东同志所选择的是一条最近、 最成功的路。

 ”还应肯定的是, 即使同党组织存在观点分歧时, 傅柏翠在解放劳苦民众等问题上仍有鲜明的革命性。

 他在人生道路上虽有可非议之处, 然而为理想勇于求索的精神还是值得后人敬佩, 并能引 发许多反思

推荐访问:党史、军史中被遗忘人 军史 党史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