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忘王安溟老馆长

时间:2023-05-08 20:54:04 不忘初心 来源:网友投稿

1981年,德高望重的平陆县文化局老局长王安溟,当选为政协平陆县委员会副主席,连任三届(第一至第三届)。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但很少有人称呼他“王主席”;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无论是干部还是百姓,大家都还习惯以他在文化馆的职务“王馆长”相称。他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大家也觉得这样称呼显得随和亲近。

我在1972年从运城师范到地区从事文化工作,就和王安溟熟悉。1984年起又从事侨务、外事工作,不久又调到省城任职,仍然不断与王安溟打交道。我们由同行变成朋友,之间的情谊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直维持未减。我也一直称呼他“王馆长”,多年来未曾改口。

贫困山区文化建设的“拓荒牛”

王安溟是山西绛县人,1924年出生于原籍。1951年9月自干校毕业,分配到平陆山区工作,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文化局副局长、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乡日久亦故乡”。他从踏上平陆县土地那一刻开始,就一心一意工作,全心全意奉献,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平陆素有“平陆不平沟三千”之称,境内有268座山、70多个滩、24个塬、3195条沟。在“开门见山,出门爬坡”的艰苦环境中,要活跃山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从担任文化馆副馆长开始,思想上就明确树立“工作重点主要在农村、在基层”的观念。不管是赤日如火的盛夏,还是大雪纷飞的严冬,他和馆内同志都坚持不懈步行下乡,跑遍了全县14个公社、222个大队,广泛接触群众,走访串联文艺骨干。日久天长,他练就了一双日行百里的“铁脚板”,成为文化馆的“走路冠军”。由于经常下乡,与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群众的冷暖喜好,文化骨干姓啥名啥,乃至大队俱乐部里有多少册图书、有几件乐器,他和同事都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内抓业务干部,外抓业余骨干” ,是王安溟馆长经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内抓业务骨干”。王安溟慧眼识才,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于馆内干部,他如父如兄关爱有加。有一位从大城市下放到平陆文化馆的青年美术干部,初到平陆时生活不习惯,环境不适应。王安溟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亲自带他下乡,了解农民思想感情,体会农民需要;并放手使用,充分发挥他的潜能,支持他在辅导培训农村美术人才方面做出成绩。在生活上,帮他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使他安心扎根山区。这个干部进步很快,1979年被提拔为副馆长,后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另外,王安溟还把那些能写、能画、能拉、能唱、作风正派的文艺骨干,统统“挖”到文化馆来。把文化馆办成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施展才干的舞台,经常举办各种训练班、座谈会,还提供种种机会,让骨干出去学习、观摩、提高。文艺骨干通过培养成才,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与文化馆内的干部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文化工作,形成了生机蓬勃、有声有色的崭新局面。有些骨干有了名气,被厂矿、机关、部队、学校抽走,王馆长虽然心里舍不得,但为了大局考虑还是忍痛割爱。有些文艺骨干通过锻炼,自身素质、能力得以提升,后来都进入专家的行列,成为颇有成就的作家、舞蹈家、考古学家、美术家等等。抚今追昔,他们都感激王安溟当年提携之恩。

文化馆还组织一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文化工作队(轻骑队),由他亲自带队,深入山庄窝铺,既搞宣传演出,又搞文艺辅导。每到一地,刷写标语,更换板报,担水扫院,采访好人好事,编演文艺节目。几页席子一围就是舞台,锣鼓一敲就开始表演,深受山区群众欢迎。

多年来,王安溟还排除非议,把流散的民间盲残曲艺艺人收拢起来,帮助他们改掉旧习气,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利用他们掌握的平陆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高调”,编演《植树造林》《批判买卖婚姻》《不能虐待公婆》等新节目,深入山村为农民演唱,成为一支无需国家编制、经济上自负盈亏、广受农民欢迎的曲艺宣传队伍。同时,他们也协助文化馆开展文化工作,使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陆高调”得到抢救和传承,为活跃山区人民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外抓业余骨干”。通过抓农村基层业余骨干,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并通过推广典型经验,带动全面工作。王馆长所抓的文化工作典型主要有:

乡村图书室。张村公社党委副书记王翻身亲自建立的窑头大队图书室成为最突出的典型。为了让所属4个自然村150多户社员群众能够及时看到新书、好书,王翻身经常凌晨3点钟就起身,翻山越岭步行40余里,到县文化馆借书,然后赶回队里参加劳动。当了公社副书记以后,一直保持“出差捎书”的习惯。他从省城给社员群众捎回《怎样制作糖化饲料》《怎么养马》《中医诊断学》以及连环画、年历等读物都深受社员欢迎。为了筹建公社中心图书室,他甚至不顾家人反对,把家里的檩条贡献出来,让木匠锯成木板做了书架。1965年,他荣获全省“模范红色宣传员”光荣称号。1981年,出席全省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幻灯宣传活动。在农民还看不上电视机、看电影也极少的年代,王安溟开发出一种深受农民欢迎的“小电影”幻灯。为了节省开支,他亲自设计一种便于携带和放映的“土幻灯机”,请木匠到文化馆制作,然后发到各个大队。又让文化馆的美术干部画幻灯片,宣传科学种田,宣传好人好事、模范人物,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有些真人真事由文化館拍成照片,制成幻灯胶片,发至大队定期轮流放映。放映时,放映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书、眉户、蒲剧等说唱形式解说配合放映,非常受欢迎,被群众称之为“小电影”,受到地区文化局的重视,并多次在平陆召开幻灯宣传普及现场会。

农民美术骨干培训班。为了改变平陆山区农村缺少美术人才的落后现状,文化馆从1975年起在各公社抽调各大队的农民子弟,轮流举办农民美术骨干培训班(当时称“农民美术大学”),充分发挥馆内美术干部的才华,前后共培训学员近200人。那些偏僻山村农民青少年,能学到美术专业知识,可真是欣喜若狂。他们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以极大的热情,如饥如渴地学习美术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馆把他们的成绩进行展出,特别是其中一批极有生活气息的农民画,被选拔到省城、甚至出国展览。这一创举和成效引起了上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文化部美术处、中国美术馆、省美协等单位领导,以及四川省美协主席牛文、李奂民等许多画家纷纷前来参观视察。平陆办农民美术骨干培训班的事迹还刊登在国家《美术》刊物上,当时可以说是继陕西户县农民画之后闻名全国的又一典型创举。

20世纪70年代,运城地区文化视导组杨炎德组长和我有一次到平陆调研农村文化工作。王安溟馆长带领我们步行到县东的郭原大队去。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他步伐敏捷,如履平地。三人行,数我年轻,但数我走得费劲。走到半途,途经一孔窑洞前,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农竟认出了王馆长,热情地打招呼:“王馆长!从城里来的吧,到哪儿去呀?”我们说到郭原大队。老农说:“时候不早了,到我家吃饭再走。”无论我们怎么婉辞,他都坚持挽留。他把我们迎进窑洞,让我们休息喝水,并吩咐妻子给我们做油泼面。不一会,热腾腾香喷喷的油泼面便端到我们面前。吃饭后,我们过意不去,把城里带来的几个苹果给老农留下。老农又给我们口袋里塞了一大把红枣、核桃。这件事情,使我对平陆山民的厚道诚挚有了切身感受,同时对王馆长与农村群众的密切关系有了深刻体会。

百折不挠 愈挫愈勇

王安溟扎根平陆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仿佛上天有意考验王安溟的决心意志,对他的打击和不幸接踵而来。但他都是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在“文革”初期,他被打成“国民党特务”,在遭受到批斗、虐待之后,又被撤职、下放。但他只是为自己丧失为山区人民服务的机会而焦急忧虑,对自己所受的不幸和委屈则坦然处之,未有丝毫动摇扎根平陆的决心。

由于长期辛劳,身体严重受损,他于1969年夏天不幸患上了“多发性神经炎”。这种病死亡率达90%以上,即使存活也会落个残疾。他以顽强的毅力,配合医院治疗。当体力基本恢复的时候,他就拄着双拐练习走路,促使双腿功能早日康复。在疗养期间,他坚持清晨起来爬山,有时手脚并用,连走带爬。经过3年时间,终于扔掉双拐,基本康复出院,连医护人员都啧啧称奇:“这么重的病,能好到这个程度,真是个奇迹呀!”

他在57岁的时候,30岁的长子突然病逝,留下年轻的儿媳和两个幼小的孙子。老年丧子使他心痛欲裂!逝者不能复生,生者总不能悲伤颓废,置事业于不顾。于是他强忍哀痛,擦干眼泪,继续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同志们感动至深,都说:“王馆长心里装的是党的文化事业,真有一副压不倒摧不垮的硬骨头!”

王安溟屡次被评为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工作者,出席运城地区和山西省的表彰大会。一个老领导考虑到他的具体情况,劝他离开平陆下山,替他联系了一个比较清闲的工作单位。对于老领导的关心,他心存感激,但他决定继续留在山区。他说:“山区人民需要我,我也更爱山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山区人民出力!”

平陆县对外交往和发展经济的幕后功臣

在担任平陆县政协副主席期间,王安溟在大力宣传和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平陆对外交往方面,在推动平陆经济发展方面,埋头苦干,谋划操心,默默做了大量工作。

开展文史资料的挖掘、研究。早在1987年,他就耗费大量心血,精心主编一部《咏虞诗文选》(平陆古属虞国),共搜集古往今来前哲时贤吟咏平陆的诗词139首,文章64篇。在平陆的历史上,第一次集中推出吟咏本县地方山川风物的诗文著作,确实令县内外各界人士眼界大开。这部诗文集一改人们过去对平陆的刻板、片面看法,如封闭、山气、贫穷、落后等,它让人们知道:原来平陆还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有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张天乙称这部诗文集为“我省文史资料工作一盛举”“对于振兴平陆经济,激励精神文明,团结各方人士,启迪爱乡爱国之情怀,将是一个贡献”。而后,他又广览典籍,潜心考证,于2008年12月出版了《仝卜年》一书,真实而全面地介绍清代署理台湾知府兼授按察使分巡兵备道、平陆历史名贤仝卜年(1781—1848),为开发、建设、保卫台湾做出卓越贡献的丰功伟绩,给两岸人民的交流合作、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提供新的渠道和契机。

大力宣传和弘扬傅说文化。商代生活在山西平陆的傅说是备受各族人民尊敬的历史人物。他奴隶出身,但聪明过人,抱负远大。他发明的“版筑”技术(农村俗称“打墙”),至今仍被广泛采用。他被举荐为相以后,深谋远虑,作《说命三篇》,对治理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卓见和理念。辅佐高宗武丁,在位59年,使殷商出现了“中兴之世”。《史记》等史籍记载了傅说的事迹,称之为“圣人”。他比孔子早七八个世纪,所以可称为“中国第一位圣人”。而生活在五湖四海的傅姓人士,均尊奉傅说为开族立姓的祖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平陆县干群一心,积极开展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宣传傅说的历史功绩,重建傅相祠和修缮傅说墓,开辟傅岩公园。王安溟不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提案、建议,还身体力行,经过艰苦的考证、精心的编纂,推出了两部专著《圣人傅说》(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亘古一圣傅说》(吉林文史出版社)。他还发挥书法特长,欣然命笔,精心抄录《说命三篇》,其墨宝成为馈赠海外嘉宾的珍贵礼品,从而展示了平陆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大了平陆的知名度,吸引普天下傅姓人士前来朝圣、观光,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995年初,王安溟到省外侨办找我,说平陆县准备在4月下旬举办傅相祠重建落成典礼暨傅说诞辰3330周年大祭,拟邀请东南亚的傅氏會馆前来参加,希望我提供协助。

我欣然应允,立即向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景新汉汇报,获得支持。我们利用外事侨务渠道,发传真,打国际长途电话,与新加坡共和国的南洋傅氏公会会长傅新春先生直接联系,向他们转达平陆县活动的各项计划、方案以及实施细则。因为新加坡傅姓人士多为早期的闽南移民,我与他们沟通十分顺畅。

1995年4月30日至5月2日,傅相祠重建落成典礼暨傅说诞辰3330周年大祭在平陆隆重举行。我提前赶赴运城,与傅新春先生亲自率领的新加坡共和国的南洋傅氏公会代表团一行20人会合,然后奔赴平陆如期参会,参加祭祖、扫墓等活动。出生于新加坡的傅新春先生,当时已有72岁高龄,对东道主谈起这次组团来平陆谒祖的经过,他说:“族谱上记载,我们的祖先傅说公居于傅险,就是今天的平陆县圣人涧。到平陆寻根谒祖,是我们多年的愿望。”在傅相祠,南洋傅氏公会捐资6万元人民币,作为维修傅说遗址的费用。傅新春先生还恭恭敬敬地题写了4个字:“吾族之光”。他说:“傅说公不仅是我们傅氏后裔的荣光,也是中华民族的荣光。下一次,我们还要组织傅氏年轻一代来平陆谒祖。”

1996年5月24日,山西省平陆县举行商朝贤相傅说诞辰3331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这是一个集文化、民俗、旅游、商贸于一体的群众性活动。王安溟事前到省城找我帮忙。我们经过联系,顺利地邀请到印尼泗水傅氏福利基金会代表团参会,我依旧亲自参与引领和接待。印尼泗水傅氏福利基金会是1995年才成立的。到山西平陆寻根谒祖,是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项重大活动。为了顺利地完成山西之行,基金会出动了5位理事亲自率团。印尼傅姓同胞亲眼目睹傅圣故里人民为改变落后面貌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心情十分激动,也充满同情。为表达自己对祖先发祥地的一片爱心和敬意,他们当场捐款70000港元。其中,有10000港元是年龄最小的团友傅振荣捐献的。他当时15岁,还在念书。虽然只会讲印尼语,但得知自己的“根”在山西平陆,坚持要父母带他前来,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10000港元一下子捐献出来。他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无不夸他懂事。他用印尼语对大家说:“到平陆以后,我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傅说公创立了丰功伟绩,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我感到很光荣,很骄傲!我要把这份珍贵的感情带回印尼去,永远珍藏在心里。我永远忘不了中国、山西和平陆,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再来!”

千方百计促进平陆特产石膏的产品升级和推广。平陆县盛产质量上乘的石膏,色白如玉,抗拉力强,凝固迅速,曾在1916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据勘测,石膏总储量达6300万吨,不仅是优质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而且有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把石膏做成安神降压的石膏枕加以推广,推动贫困山区经济发展,使人民群众增加收入,一直是王安溟的愿望。他千方百计,殚精竭虑,四处奔走,八方请教,从产品加工到包装设计,均一一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切磋、商讨关于将平陆石膏系列产品推向市场的问题,他竟给调回省文联工作的原平陆县文化馆副馆长吴梦琳写了近百封信。他幽默地说:咱俩之间的通信,快赶上鲁迅的《两地书》了。如今,平陆县的石膏加工已成为一个产业了。造型精巧优美的平陆石膏枕,既是有医学疗效的工艺品,又是有工艺特色的保健品。在平陆县对外交往和发展经济中,王安溟是公认的实干家、大功臣。但在各种公开场合,例如陪同外宾、出席招待会或媒体采访等等活动中,人们都看不到他的身影。这是他的一贯作风:平实低调,淡泊名利,甘当幕后英雄。南洋傅氏公会组团访问平陆时,傅新春会长曾问我:“怎么没见王安溟先生呀?”我只好应答了一句“善意的谎言”:“听说他身体不太好。”

斯人已逝 精神长存

王安溟无论是在文化馆还是在政协,在工作中,都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勇挑重担,处处带头。在他带领下,同志们个个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再苦再累无人抱怨。在生活上,他简朴至极。当选为政协副主席后,仍然住在文化馆的那一间狭小简陋的老办公室里,使用的是几十年前的旧家具。县委书记亲自动员他搬到政协大办公室去,他儿子也给他准备了大单元房;他就是不肯,说在这里住惯了好,跟群众接触也方便。

王安溟安貧乐道,没有私念,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公家的便宜一分不沾,享受的事情与自己无缘。

2012年12月,王安溟因病在平陆去世,享年88岁。

王安溟还是个书法家,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法密中有疏,有收有放,收放得趣;稳健中显露生机,刚柔相济,境界高远;曾获“中国当代老年书法家”称号。《山西晚报》2004年5月25日以《翰墨香华夏,美德誉神州王安溟书展掠影》为标题,开辟专版给予介绍。他健在时,平陆的机构团体乃至个人向他索字,他几乎是有求必应,因而县城里四处可见“王体”牌匾。他辞世以后,人们熟悉的“王体”牌匾骤然消失。然而,王安溟对平陆所做出的贡献,并不会在人们脑海的记忆中也随之消失。

山西省文联退休干部吴梦琳曾长期在王安溟身边工作,既是他的下级也是同事,得到王安溟父兄般的关爱。得知王安溟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专门撰写《巍峨条山是丰碑缅怀平陆县文化馆王安溟老馆长》,深情回忆、记录了王安溟唯才是用、关爱干部的动人事迹以及对平陆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此文发表后,在文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和共鸣。

定居在河北廊坊的、曾受王安溟教诲的牛鸿寅先生,在新浪博客中,深情地称赞王安溟是“平陆文化的奠基人、播火者”,说他“悄无声息地绝尘而去,是平陆县的巨大损失”,特作诗《悼恩师》,寄托缅怀之情:“百年奋斗百年荣,千里征尘千里功。浓墨生辉犹倜傥,浮名淡泊任游踪。金钱利益全无恋,桃李人才情有钟。泪缅恩师乘鹤去,苍松翠柏傲天穹。”

推荐访问:王安 馆长 不忘 永远